【开栏语】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对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すぷ魈岢鲆笄衅谕?、作出重要指示。五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担当实干、砥砺前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嘉峪关落地生根。为更好展示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取得的新成效,即日起,本报开设“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专栏,着力讲好全市上下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强化学习实践的奋斗故事,展示全市上下求实创新、奋勇争先取得的显著成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总书记对嘉峪关深切关怀的深远意义,动员和激励全市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勠力同心,向新而行、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六个典范”,为加快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品质生态宜居城、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关注。
时间的刻度,因为有了奋斗足迹的对照,便产生了不寻常的意义。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五年来的日日夜夜,我市上上下下牢记嘱托、担当作为、砥砺前行。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83.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82.6亿元,年均增长5.9%,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761元、28518元,分别增长了10160元、7491元,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位,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だ檬痉肚敖阶苁榧嵌愿仕嘀匾不爸匾甘九揪褚讶谌氤鞘醒?,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越是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
新起点、新使命,我们必须从亲切关怀中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做好新时代嘉峪关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一以贯之抓落实,必须全面准确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坚持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
市委全会、市委常委会会议、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读书班以及宣讲团深入基层进行宣讲……一次次系统学习和研讨,引导全市上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学深悟,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深入理解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我市把握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打造产城融合、地企协作、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幸?!傲龅浞丁钡哪勘?,聚力打造钢铝2条千亿级产业链、核技术应用及装备制造等6条百亿级产业链和新材料等N条十亿级产业链的“2+6+N”产业发展集群,以最坚决的行动把总书记的嘱托期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能。
坚定文化自信 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拾阶登上城楼,仔细察看关城布局。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ご?,?;ず弥谢褡寰裆幌⒌母觥!?/p>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们身后是不凡的历史,我们脚下是光荣的征程,我们面前是喷薄的曙光。五年来,我市牢记政治嘱托,高起点推进长城历史文化资源传承?;ず驼故纠?,着力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促进古老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纲举目张,鼓舞士气也明晰路径。我市把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ぷ魑幌钕低承怨こ蹋嘀仆瓿伞冻こ枪椅幕?嘉峪关段)详细规划》,扎实推进《加强新时代长城保护传承工作5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累计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天下第一雄关”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加强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组建敦煌研究院嘉峪关长城工作站,联合开展遗址?;?、文化遗产监测等8项合作内容,借助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开展?;ず脱芯?。出版《嘉峪关筑城史》等研究书籍,实施《长城精神研究》等课题项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阐释长城历史文化价值,长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更加深入人心。
不负重托,铭之于心也践之于行。我市自觉担负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扎实推进嘉峪关关城、丝路“神画”、关城里三大景区贯通,迟滞多年的嘉峪关村一组搬迁顺利推进。深入开展长城精神宣传教育,拍摄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打造中国首部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举办嘉峪关铁人三项长城戈壁挑战赛、嘉峪关长城马拉松等重大赛事,承办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国际论坛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22年年会,以更加丰富的载体推动长城文化“走出去”,长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发挥比较优势 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讲话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今日嘉峪关,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五年来,我市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出基础更牢、动能更足、质效更优的良好发展势头。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重要要求,支持酒钢公司发展壮大,加快重点企业“三化”改造和技术能力提升,统筹发展光伏发电、储能、新能源电池和绿色高载能等配套产业。
西北五省区首个氧化铝生产项目——文丰600万吨氧化铝项目快速推进,铝产业链更加完整;2023年钢、铝两大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5亿元,光伏发电并网装机总量超过193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139%;与中核四O四全面深化合作,地企协同推进“嘉核”科学城建设,20余家中核供应链企业和研究院所分支机构相继落地,有力带动嘉峪关核产业链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在推动景区整合提升、联动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新业态培育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89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39%、30%,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彰显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深度,书写出一幕幕转型跨越的动人篇章。
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厚植发展动能,从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中凝聚磅礴力量。五年来,我市狠抓招商引资,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地企联合精准招商,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8个、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三个500强”企业11个、上市公司9个,为经济增长夯实了基础。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推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协同发展,2023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73.26%,比2019年提高17.56个百分点,跃居全省第二位,大友嘉能成为北交所成立以来省内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高质量发展必须高水平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当好改革“开路先锋”。五年来,我市深化国企改革,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将原有27家市属国企整合重组为13家,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133.5%、112.1%和233.6%,在全省国企改革市州评估中获得A级第一名。加快工业园区改革,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目标,实行“管委会+开发公司”运营模式,2023年园区蝉联全省优秀开发区“十二连冠”。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协同推进酒嘉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投资31.85亿元的S06酒嘉绕城高速全线通车,全力推动嘉峪关酒泉机场改扩建等项目,两市义务教育、医保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同城化。
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抓好乡村振兴,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我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全域城市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7.35万亩、流转土地4.2万亩,分别占全市耕地的62%和35%,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02.03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53.06万元。全面贯通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村组“公路畅通”,水电、公交、快递、网络等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八月的嘉峪关,天高云淡,韵味正浓。
站在讨赖河畔,沿岸的景色青翠碧绿,养眼怡心。远处,音乐喷泉水幕迭起、光影摇曳。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接踵而至,打卡拍照……步步是景、人城相融的生态画卷见证着我市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的重要要求,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建设“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美丽家园取得了新成效。
数据虽然枯燥,却是生态?;こ尚У挠辛ψ⒔拧ǔ汕袒哺敲婊锏?888.5公顷,覆盖率达到41.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87平方米、居全国前列,改造社区公园69个,建成口袋公园8个,形成了“出门见绿、随处见景”的城市绿色生态圈;2023年各项空气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浓度全省最低;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提前两年完成省级下达我市的“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7.48%、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在全局中落子,于大局中推进。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我市立足高品质城市定位,将城市风貌规划与色彩规划相结合,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动新老城区贯通连接和错位发展,五年来共改造老旧小区121个,惠及居民4.1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32%,率先在全省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典型经验被住建部在全国推广。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因地制宜更新改造便民服务设施,全市所有小区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优化公共区域停车收费,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明显。
坚持民生为本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到“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谆谆嘱托,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郑重宣示……不论何时,人民始终在总书记心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殷殷嘱托,饱含深情也寄予期待。五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要求,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持续下功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获评“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我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财政支出的80%投向民生领域,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到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省第一;近五年累计投入4.28亿元,实施了一批教育布点扩容项目,新增学位6135个,补充优秀教师624人,初中、高中学段的“清华附中创新班”将于今年秋季开班。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每万人拥有三甲医院数均居全国前列,获评全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实施了总投资12.13亿元的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创造了西北民航机场建设和复航的新速度。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五年来,我市做好民生兜底保障,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医保、低保、救助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815元、12720元,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行动,落实政策993项,纾困解难549件,帮办实事653件,织密兜牢了民生幸福的底线。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嘉峪关力量,用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