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评选都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向产业工人倾斜。今年的评选结果,产业工人的占比达42.5%,超过预设比例7.5个百分点。这一评奖结果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岗位没有优与劣,做产业工人,同样有尊严、有出路、有奔头。
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溯源来看,正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特别是工人阶级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和努力,才让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身份、地位、权益受到应有的重视,让劳动者的劳动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应有的尊重。
从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以来,“劳动最光荣”就成为激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成长成才、报效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因为劳动能够改变命运,革命、建设、改革才被注入了无往而不胜的信念与力量;因为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各行各业的平凡劳动者才有了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建功立业的豪情与胆识。但是,今天一些人似乎越来越对曾经所坚信、所践行的劳动观念产生动摇甚至作出异化理解。有些人以薪酬论英雄,更在乎劳动者的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工作环境,以至于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劳动”和“劳动者”割裂开来,进行各种极端性地理解。
毋庸置疑,一个人劳动贡献的大小需要辅之以相应的学识、能力和才干,但是没有持之以恒地劳动付出,不可能达到“不可企及的人生高度”,做出别样精彩的工作业绩。幸??糠芏罚投罟馊?,是当下每一个平凡劳动者实现人生价值的骨气和底气。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毕质瞪钪校恍┣嗌倌曛谐鱿值牟徽湎Ю投晒?、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剖析其根源无非是劳动教育的缺失缺位、淡化弱化。青少年在系人生第一??圩拥氖焙?,劳动就没有被纳入到系统教育之列,学校、老师、家长的关注点始终停留在“智”的教育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德、体、美、劳就可忽略不计。从小劳动意识培养缺失结出的一个恶果就是长大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劳动,进而把由社会分工造成的职业差别按照贡献的大小作高低贵贱的等级排序。殊不知,不同的劳动形态和劳动内容只是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实现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衡量它的标准只有劳动所凝结而成的商品价值。我们所说的劳动贡献的大小,指的就是劳动成果凝结而成的商品价值的高低。这种商品的实现过程就是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可以说,唯有通过挥洒汗水的劳动,才能体味到劳动的艰辛,收获到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以产业工人为代表的劳动者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柱性力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就是要“打破片面劳动观所制造的社会区隔体系”,让劳动者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型塑借助劳动实践予以确立,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更有尊严地从事生产劳动,理直气壮地践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