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其中一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军队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同意了。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在《国语·吴语》中,伍子胥死前还有一段戏剧化的情节:"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 江。"这里伍子胥提出的要求是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珠抠出来,挂到吴(今苏州)的东门上,以便亲眼看到吴国的毁灭。这个重口味的要求惹得吴王勃然大怒。"鸱[chī]夷"指皮袋子,多用来装酒。这里是说把他的尸体装在袋子里顺流漂走。这段故事未必真实。而伍子胥(被)投江的传说就来源于这里。
现存最早的认为伍子胥与端午有关的文献,就是《荆楚岁时记》的注了。该书在讲了屈原的故事后,又说:"《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这里的"伍君"就是伍子胥,为"迎伍君"而"逆涛而上"却不幸"为水所淹"的则是曹娥的父亲曹盱。然而,这条文献本身的问题很大。因为《曹娥碑》是一份著名的书法杰作,其摹本至今尚存,其中并没有"五日"这两个字。这种一笔一划都会讲究保持原状的书法摹本,其文献学意义上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此外流言中还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吴都在今天的苏州,苏州旁边的江是长江,不是钱塘江。如果伍子胥的尸体真的被抛弃到了江中,那条江也应该是长江。钱塘江确实有过纪念伍子胥的风俗,但那只是因为钱塘江也属于吴地而已。而流言中所谓的到伍子胥被投钱塘江,则反映了流言编造者历史、地理常识的匮乏。
此外,从理论上思考一下的话,碑文上说曹盱"逆涛而上",这应该是在弄潮,而弄潮一般都选择在有壮观的大潮的农历每月月初、月中或月底,很少有人选择初五这样没有大潮的时间来进行弄潮表演的?!毒3晔奔恰返淖⒅运嫡饧路⑸谖逶挛迦?,应该是承袭了《后汉书》上的说法,而《后汉书》这里的"五日"二字很可能只是作者或某位传抄者的笔误。如果追溯其文献来源以细细考究,这条材料基本上反而可以作为古人的伍子胥纪念日不在端午节的一条证据。此外,还可以看到,早期文献中介绍的纪念伍子胥的风俗主要是弄潮,与吃粽子、焚艾草、和雄黄酒等等熟悉的大部分端午风俗根本不搭界。端午是纪念伍子胥的说法,相比纪念屈原说还要缺乏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