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同城微信电话号码-400元3小时上门二维码,同城快餐500喝茶,51栖凤楼茶楼论坛最新消息

中国文明网加入收藏
端午节传说之纪念屈原
发表时间:2024-06-09   来源:嘉峪关文明网
打印    关闭

  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国军队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太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太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为了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佩豆娘、斗草、吃五黄、放风筝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这些说法都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关于屈原的生平经历,可见最早的文献莫过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和《楚辞》了。当今的学者对屈原生平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两份材料。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份文献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传世的《史记》中这一篇存在着多处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楚辞》更是难以判断其各篇注的创作时间和具体作者是否可信。正是因为这些文献并不是很可靠,从清末开始,甚至有部分学者干脆怀疑屈原此人是否存在。当今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屈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对于这两份文献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 《史记》和《楚辞》中对于屈原死因的记录是他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滨","三年不得复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然而,无论是传世的《史记》,还是传世的《楚辞》各篇,都没有明确说明他投江的事件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 屈原是楚国人,春秋时各国历法均不相同,如屈原真是楚历五月五日投江,秦历也只会记作二月五日(据睡虎地秦简,秦"五月,楚八月"),则端午节只能改期。

  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而这本《续齐谐记》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是讲述各种奇闻异事的文学作品。这本书今天早已亡佚,幸亏有一些图书转引过它所记载的故事,使得该书中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今。其中有一篇就讲了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这里抄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对此段故事的引用如下:"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跟他讲,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对此很开心,但是他们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屈原就能避免手慢无。于是区回就照他说的做了。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来自这里。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都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由于《屈原列传》存在种种问题,指其不可信的学者颇多。如胡适说,"《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屈原贾生列传》矛盾之处甚多,以至被怀疑是司马迁或后人拼合、杜撰之作。20世纪初,一些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时,总结了《屈原贾生列传》的种种疑点。有很多学者,对《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持怀疑态度:廖平认为,《离骚》的作者是秦朝方士,是写给秦始皇的"仙真人诗"。胡适认为,《史记》中屈原"理想的忠臣"形象,是汉朝文人改造出来的。在廖平之后,胡适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会生在秦汉以前。在他看来,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胡适认为,今天"儒教化"的屈原及《楚辞》的始作俑者是"汉朝的老学究"?;褂醒д呷衔?,《离骚》真正作者是汉朝人刘安或者贾谊。"

  绝大多数民俗节日来自日常生活的需要,与英雄人物的关系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端午节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据考证,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在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专利。但千百年来,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责任编辑:曹 亮